最近《南京照相馆》太火,16.91亿的票房让不少人走进影院,在屏幕里重温那段沉重的历史。
而再过几天,另一部讲二战故事的电影《东极岛》也要上映了。截至8月5日上午,它的预售票房依然是个谜。
在《南京照相馆》的冲击下,两部抗战题材电影凑到一起,倒像是给当下迷茫的年轻人讲了一堂历史课。作为一个爱琢磨电影里故事的人,总觉得这种碰撞挺有意思的,毕竟同样是讲历史,它们选了完全不同的路子。
01 一个往小里讲,一个往大里拍《南京照相馆》能火,我觉得关键是它把大历史装进了小日子里。南京大屠杀那么大的事,它就盯着一家照相馆,几个人怎么守护记录暴行的底片。这种从小切口看大时代的法子,真的很打动人。
豆瓣 8.6 分不是白来的,听说 3600 多万人看完都安安静静的,没人提前走,连我妈都跟我说 "那首 ' 城门城门几丈高 ' 的儿歌,听完心里酸酸的"。加上票价才 54元,学生、老人都愿意来看,这大概就是好故事的力量吧。
展开剩余77%《东极岛》走的却是另一条路。
它讲的 "里斯本丸事件",可能好多人都没听过。1942 年东极岛的渔民救了英国战俘。为了把这事拍真了,剧组也是蛮拼的。花三年找了 50 多个亲历者的后代聊天,按 70 多年前的样子造了 3 艘木船,那艘 12 米的 "顺风号",连榫卯结构都跟老舟山渔船一样。
之前在戛纳,放了 17 分钟片段,外国人都说 "水下镜头太震撼了",有点《泰坦尼克号》那股子沉浸感。但说实话,我也有点担心:这故事知道的人太少,会不会让人看不太懂?毕竟不像南京大屠杀,大家从小就听过。
02 预售不错,但隐忧也不少1536 多万的预售成绩,说多不多,说少也不少。但想想它 5 亿的成本,跟《流浪地球》差不多了,就知道片方下了多大赌注。
我去查了查,为了拍海战,剧组在浙江搭了个完整的村子,所有海上的戏都是实拍。朱一龙、吴磊为了水下镜头,练到能闭气 4 分半钟,光这点就挺让人佩服的。
不过看戛纳的反馈,有点让人嘀咕。外国媒体夸特效、夸场面,却很少提剧情。这就好比看烟花,光好看不行,还得让人记住点什么才行。
更别说,片方之前总宣传演员 "有魅力",我总觉得有点跑偏。大家来看这种电影,怕是更想知道当年渔民为什么要冒险救人,而不是看明星。
还有导演管虎,以前的片子总有人说 "用力太猛",这次跟费振翔合作,能不能把故事讲得舒服点,真得打个问号。
03 撞上《南京照相馆》,是福是祸?是祸躲不过?《南京照相馆》太火了,影院里几乎每小时就排一场,上座率 80%,这对《东极岛》来说,不是什么好事。
好的是,大家看了《南京照相馆》,可能会想再看部历史片,也算起了点积极作用。坏的是,影院可能不能给《东极岛》太多场次,听说排片率可能还不到 15%,容易让导演半夜睡不着。
更关键的是,《南京照相馆》那种剧情的讲法,可能已经让观众习惯了。它很少拍血腥场面,就靠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打动人。但《东极岛》预告片里,又是 "海上大屠杀" 又是 "风暴救人",场面看着挺惨烈的。
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接受这种更直接的表达方式?而且看《南京照相馆》已经让人够揪心了,再看一部沉重的,会不会有点精神压抑?
我总觉得,现在大家看英雄,不喜欢看那种高高在上的,就爱看成龙演的渔民罗骁那种,会害怕,会犹豫,但最后还是选择救人。这种真实的勇气,可能比喊口号更让人记得住。
04 这不仅是一部电影的事《东极岛》8 月 8 日在国内上,8 月 14 日还要去澳大利亚、英国这些地方放,正好赶上二战胜利纪念日。这就不光是赚票房了,更像是把咱们的历史故事讲给世界听。听说日本外务省还抗议了,反而让人觉得这故事更该好好讲。
当年渔民冒着杀头的风险救人,这种善良不该被小年轻忘记,应该多回味回味。
从预售数据看,买票的 62% 都是 25 到 35 岁的年轻人,好多是朱一龙、吴磊的粉丝。这其实是好事,年轻人愿意为历史题材走进影院,总比天天刷短视频强。但怎么让他们看完不光记住明星,还能记住 70 多年前那些渔民的勇气?这可能比票房数字本身更重要。
作为一个普通观众,我其实挺期待《东极岛》的。不管最后票房怎么样,能有人花这么大力气,把那些快被忘记的故事拍出来,本身就挺有意义的。
就像那艘复刻的 "顺风号",在银幕上破浪的时候,载着的不只是一个救人的故事,更是咱们怎么记住历史的样子。
发布于:山西省高忆配资.阳美网.股票配资交流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